维修无人机的修复功能基于战时机制运作,仅对当前战斗内受损的舰船生效。战斗开始时若舰船满血,战斗中掉血后无人机会持续维修至满血状态;若战斗结束时舰船未完全修复,剩余损伤不会延续至下一场战斗。维修目标具有优先级,通常优先修复高价值或关键子系统受损的舰船,而非均匀分配维修量。
维修无人机的获取途径主要包括任务奖励、地图探索掉落以及舰船蓝图建造。部分舰船如苔原级战术驱逐舰自带维修无人机模块,无需额外建造即可使用;而太阳鲸级航空母舰等需通过蓝图解锁并消耗资源生产。建造维修无人机需满足特定科技等级,且依赖金属、晶体等基础资源,资源储备不足时需优先规划采集与分配。
实战中需注意维修无人机的部署策略。搭载维修模块的舰船应置于舰队中后排以减少被攻击概率,同时避免与高火力敌方舰队正面冲突。维修效率受舰船载机容量、无人机数量及科技加成影响,优化编组时可搭配仓库舰提升持续作战能力。若多场连续战斗间隔较短,需手动调整维修舰位置或补充无人机储备。
维修无人机的局限性体现在无法修复战斗外损伤,且对部分特殊伤害类型效果有限。当舰船主武器系统或引擎被摧毁时,维修仅能恢复结构值而无法修复子系统功能。电子干扰类技能可能阻断无人机指令传输,导致维修中断。因此需结合前哨站维修、基地修复等补充手段维持舰队完整战力。
长期作战中应建立维修无人机储备体系,通过均衡资源投入确保生产链稳定。优先升级工程舰采集效率以保障资源供给,同时定期清理冗余蓝图集中研究核心舰船科技。若遭遇大规模战损,可暂时撤回舰队至安全区域,利用维修无人机配合基地设施加速恢复,避免因战力断层影响战略节奏。
维修无人机的战术价值不仅体现在生存能力提升,还能通过降低战损节约重建成本。合理运用该机制可显著延长舰队持续作战周期,为战略扩张或防守反击创造更多可能性。需根据敌方舰队构成灵活调整维修舰配置,例如对抗高频次攻击时增加无人机数量,对抗爆发伤害时优先修复前排抗伤单位。